人才高地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,其核心目标在于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集聚优势。根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,国家将大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 [1]。建设人才高地需遵循“三高”标准(目标高站位、人才高融合、制度高配置)和“三力”视角(人才高引力、创新高动力、辐射高效力),并通过打造国际化平台、优化体制机制等路径推进。北京、上海、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正通过增强国际化人才配置能力,推动协同发展 [3] [5]。同时,人才高地需兼顾吸引与输出功能,注重物质保障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[5]。
- 定义来源
- 百度汉语2025年释义 [2]
- 建设标准
- 目标高站位、人才高融合 [3]
- 核心角色
- 引领创新、深化改革 [6]
- 国际目标
-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 [4]
- 区域协同
- 京沪粤三地联动发展 [3]
- 建设时间
- 首次提出于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 [4]
基本内涵与建设标准
播报编辑
人才高地的核心内涵包括高质量人才供给、高能级平台建设及高效能治理机制,旨在成为全球创新策源地和发展交融地 [6]。其评估标准包含“三力”视角:
- 1.人才高引力:通过政策优化吸引国际顶尖人才;
- 2.创新高动力:依托科技项目激发原始创新能力;
- 3.辐射高效力: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 [3]。
区域实践与挑战
播报编辑
四川正发挥高校资源密集、产业潜力大的优势推进人才高地建设,但仍需突破思想观念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瓶颈 [4]。上海作为先行示范区,已建立高精尖人才库,但在人才涵养与输出机制上仍需完善,需通过生态人才观和评价体系改革实现突破 [5]。
发展对策
播报编辑
- 1.深化制度改革:向用人主体授权松绑,建立市场化评价机制 [6];
- 2.强化开放协作:拓展全球引才渠道,参与国际人才竞争 [6];
- 3.优化生态环境:提供全周期服务保障,完善教育医疗配套 [6]。根据2023年研究,人才高地建设需平衡短期成效与长期战略,通过精神激励培养胸怀家国的奉献型人才 [5]。